「造访计划 Guest of the Artist」:Vasken Mardikian

Yan
2025-06-24



我们始终相信,比展览现场更能接近艺术真实状态的,是生活本身。在这里,没有白盒子中被晦涩术语修饰的作品,也没有关于艺术家形象的标签与叙述,只有艺术家冰箱里的啤酒、未干的颜料,和生麻布的气味。

这一期,我们来到Vasken Mardikian位于上海的工作室里聊天做客。


©️:2号工作室正是Vasken每天创作的地方


©️:Vasken位于上海马利画廊的工作室




Vasken出生于比利时,是亚美尼亚后裔,成长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童年与古典音乐为伴,成年后转向绘画。毕业于耶鲁大学,师从美国当代艺术先锋彼得·哈雷(Peter Halley),Vasken在反讽表现主义与荧光颜料的运用上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我对作品到底想表达什么没一点兴趣,甚至我的画作都没有名字。”







对他来说,艺术并非用来阐释什么,而是一场纯粹的视觉游戏。自幼学习古典音乐的他,总想探究人们为何渴望理解艺术。在他眼中,这就像“听”音乐与“讨论”音乐的区别:你需要的是用心去听,而非谈论它。



©️:Vasken位于上海马利画廊的工作室一角


Vasken自认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又在虚无中保留了一丝希望。他在创作时从不预设目标或期待结果,一切都完全依赖直觉推动。“我的作品总处于一种‘等待戈多’的状态,”他笑着说。


你不难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焦虑与脆弱,但同时又混杂着荒诞、幽默和卡通般的风格——其中,“比利时人”的身份认同以讽刺与夸张的方式,隐含在他特有的视觉视野之中。





Vasken的绘画语言延续了1980年代纽约画派的脉络,受到David Salle、Carroll Dunham、George Condo、Kenny Scharf,以及Philip Guston等艺术家的影响。


他笔下那些悲喜剧式的角色(character),既是他个人对世界的诠释与回应,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讽与自我疗愈。它们以寓言般的隐喻方式,映射出艺术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悲观看法。




除绘画外,他的多媒体实践长期关注人格的建构、人类处境的荒诞、当代生活的焦虑,以及更广义上与个体生命经验相关的种种问题。他以荒谬的形式表达敏锐的幽默感,并试图在脆弱与力量、孤独与隔离之间,勾勒出对自我身份的探索。



©️:Vasken位于上海马利画廊的工作室一角



作为比利时出生的亚美尼亚后裔,尽管从未踏足祖辈的故土,Vasken却对体内那一半亚美尼亚血脉怀有深深的自豪感。工作室的冰箱里堆满了各式比利时啤酒,而Rochefort 10是他最钟爱的一款。



喷漆的荧光色彩在画布上铺展开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形态各异的细菌、怪兽和幻象,仿佛童年梦境的拼贴。那些形象有趣又俏皮,包裹着对现实生活的幽默感叹。他将悲观的人生哲学藏在欢快的色彩里,告诉我们:生活虽荒诞,但我们仍可以笑着对它投去一记喷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不确定戈多会不会来,但在他没来之前,我还有画要画。” Vasken说到。






接下来,就跟SIXMODU一起逛逛 Vasken 的工作室,看看他的日常创作生活。



点击观看视频


注:由于拍摄设备及工作室当日光线所限,视频中画作的色彩与实物略有出入,敬请谅解。作品的真实色彩以文中图片为准。






出品:Leo

采访:Yanni

摄影:Vincent Shen








REVIEW

往期回顾

「人物专访」:周超:27小时内,我创造了10万个独一无二的作品


「艺术展览」:被“优化”了的员工都去做了艺术家?





「象限计划」用当代设计的语法解构空间秩序,用艺术家的直觉对冲日常的逻辑。你会在工业遗址的锈迹里读到一场未完成的舞台剧,在镜面装置的反光中,瞥见一座城市关于身份的密谋。它不急于归类自己是展览、行为还是装置——因为真正有趣的东西,从不肯被归档。


它像是从加斯东·巴什拉的梦境里走出的空间体,一脚踩在现实的钢筋混凝土上,一脚悬在诗意的云朵间;像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缓缓移动的光影,在旧厂房的穹顶与观者心跳之间偷偷架起一座桥。它不属于任何学科,也不为潮流代言,而是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持续撬动城市的潜意识,让那些沉睡的空间情绪被重新召唤、重新命名、重新爱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