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分享」:Ji bo:为了

2025-07-05



“Ji bo”,在库尔德语中意为“为了”。它既是一个语法前缀,也是一种祈愿与抗争的宣言。近年来,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库尔德社区的墙面、标语和网络留言中,成为一首首未竟诗句的开头:“为了不能说出名字的爱”、“为了姐妹可以自由地舞蹈”、“为了我们还未到来的明天”。


库尔德斯坦并不是一个被承认的国家,但库尔德人民却广泛地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与土耳其之间。他们在历史的缝隙中迁徙、生存,以语言、音乐与图像保存文化的形状,也在持续的压抑与边界管控中,摸索着属于“我们”的表达方式。在这片被不断否认的地理上,“Ji bo”不只是一个词,更是一种流亡者之间彼此识别的方式。



©️:Ebrahim Noroozi摄影作品


©️:Fréderike Geerdink摄影作品,拍摄的库尔德女孩们



在马哈巴德(曾是短暂的库尔德共和国的首都)的街区中,被拍摄的年轻人既生活在祖辈留下的信仰结构中,也身处一个正在快速改变的数字世界。他们的青春经验不只是局限于伊斯兰教义与部族传统之间的拉扯,也关乎互联网所带来的另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张力体现在他们的服装、语言甚至目光之中:男孩在祈祷之后刷着抖音,女孩在头巾下藏着耳机,听着来自德黑兰地下音乐的旋律。



©️:Yahya Pakdel, End of Humanity



这组影像灵感部分来源于伊朗摄影师 Ebrahim Noroozi 的作品,他曾深入拍摄马哈巴德、克尔曼沙与萨南达季(Sanandaj)等边境重镇,呈现青年群体如何在宗教仪式与自由表达之间挣扎。Noroozi 的照片中常出现正在练习举重的男孩、戴着burka骑自行车的少女、村落中拾起书本的孩子——一种缓慢生活的坚韧面貌,也是一种集体尚未命名的渴望。












而在库尔德艺术家 Hiwa K 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更为隐秘的角度,其美学语言对伊朗年轻一代艺术家有深刻影响,尤其在处理“未竟革命”与“边界意识”议题时。他的行为影像《这颗柠檬尝起来像苹果 (This Lemon Tastes of Apple)》纪念了2011年库尔德地区的一场抗议,在夜色中吹奏的口琴旋律穿越了人群与记忆。


正如我们镜头下的青年所面对的:不是英雄主义的瞬间,而是每日生活中不可言说的坚持。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接近Hiwa K的另一件作品《前图像(如同母语般的盲目)》 “Pre-Image (Blind as the Mother Tongue)” ——一个人在逃亡旅程中顶着镜子前行,倒影中是他来时的山路,和从未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颗柠檬尝起来像苹果》 (2011)

《这颗柠檬尝起来像苹果》 (2011)

《这颗柠檬尝起来像苹果》 (2011)

滑动查看更多


©️:Hiwa K,《前图像(如同母语般的盲目)》,2017年。高清彩色视频静帧,有声,时长17分40秒。



Shwan Dler Qaradaki作为一位生活在挪威的库尔德裔艺术家,其创作深刻嵌入了库尔德民族数十年流亡与文化边缘化的历史语境中。他的艺术语言融合了现代艺术史中有关身份政治与流散经验的讨论,延续了从战后移民艺术家到当代边缘群体叙事的传统,体现了“归属”与“他者性”的反复辩证。在欧洲创作的环境中,Shwan不仅面对异乡的文化异化,更承载着对马哈巴德——那个童年神话地标的深切眷恋。他的作品如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记忆碎片,将历史的痛楚与当代的个人叙事交织,反映出库尔德族群在民族国家边缘的身份危机,以及少数民族青年在流亡中对认同的不断追问。


©️:Shwan Dler Qaradaki, Salty Kiss, 2016



此外,他的装置与摄影作品往往通过映射与反射、碎片与遮蔽的视觉策略,呼应了历史被遮蔽与记忆断裂的主题,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流亡状态”。这种艺术实践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回应了库尔德人民在多重政治压迫下,依然坚持对自身存在权利的无声抗争。Shwan Dler Qaradaki的艺术,因而不仅关乎个体身份的寻找,更映射出全球少数民族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复杂处境,以及在异乡土地上延续文化记忆的永恒使命。



©️:Shwan Dler Qaradaki, The Golden Wish, 2019


©️:Shwan Dler Qaradaki, Qaradaki as Prime Minister, 2016



“Ji bo”既是他们对现实的回应,也是一种延续性极强的文化策略——它允许模糊、允许不确定,正如他们日常所处的法律灰区和政治禁忌。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并未刻意寻找“抗争”的图像,而是试图捕捉在“等待”与“转变”之间那些更为微妙的瞬间:一个女孩在山区里看书、一位青年顶着镜子前行、几名女孩靠在一起低声哼唱。


在边境地带,时间总是有些滞后又充满张力,像一根永远拉紧的弦。年轻人们所承受的,不只是国家身份的缺席,更是一种“未来迟迟未至”的空白感。他们的梦想不一定是逃离,而是想在这里——就在这片裂缝中——重新生长出某种生活的可能。


因此“Ji bo”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文化标签,而是一种集体的低语、一种还未被听见的时间之歌







REVIEW

往期回顾

「美学分享」:弹坑回忆:当一朵玫瑰在废墟中拼命生长


「艺术展览」:周末去哪玩?







「象限计划」用当代设计的语法解构空间秩序,用艺术家的直觉对冲日常的逻辑。你会在工业遗址的锈迹里读到一场未完成的舞台剧,在镜面装置的反光中,瞥见一座城市关于身份的密谋。它不急于归类自己是展览、行为还是装置——因为真正有趣的东西,从不肯被归档。


它像是从加斯东·巴什拉的梦境里走出的空间体,一脚踩在现实的钢筋混凝土上,一脚悬在诗意的云朵间;像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缓缓移动的光影,在旧厂房的穹顶与观者心跳之间偷偷架起一座桥。它不属于任何学科,也不为潮流代言,而是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持续撬动城市的潜意识,让那些沉睡的空间情绪被重新召唤、重新命名、重新爱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