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限计划:当非遗遇上当代,是谁在悄悄修补人类的美感断层?

Yan
2025-05-08


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画布,而我们试图用艺术,涂抹其尚未醒来的角落。《SIXMODU》的新栏目「象限计划」就像是一支打着光的笔,准备在这幅繁复地图上,描一条灵感坐标系。它不止是个艺术栏目,更像是一次“城市炼金术”:我们不在实验室里搅拌溶液,而是在人与城市之间提炼温度、共鸣和一种对“美”偏执的热情。



想象一下:清晨六点的印刷厂、深夜灯下的绣坊、黄昏展厅里布展的人影——那些安静却炽热的瞬间,正是我们想捕捉的:创作的脉搏、文化的余温、城市的回声。于是我们决定,用「栏目」这个壳,装下更多“不肯被格式化”的灵魂。诗人、设计师、绣娘、策展人……他们不一定都爱穿黑色,但他们一定都在对抗无趣。


c: @早春乐事集

滑动查看更多


「象限计划」将围绕三大板块——人物访谈、美学分享、艺术展览——不定期搞点“大事情”。我们不搞流量模型,搞“灵感模型”;我们不问你是谁的 follower,只在意你怎么点亮这个时代的盲区。


每个月,我们都会扔出一个关键词,像月球表面那一小步,希望能踩出一大片“美的火星地貌”。首发主题——《温物之道》,就有点反套路。在工业化高速运转、信息像瀑布一样砸下来的当下,我们反其道而行,把镜头对准那些仍然用双手雕刻时间的人。


c: @小宽竹工

滑动查看更多


在他们眼里,宣纸不是“打印纸的前身”,而是一种哲学的载体;在他们手下,绣线不是“装饰物”,而是脉搏的延展。那一针一线里的呼吸感,比博尔赫斯写过的迷宫还要深。于是我们发出提问:在这个用AI都能生成诗的时代,非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是手的坚持,也许是人对“慢”的最后一丝浪漫留恋。


c: Soft Mountains                                                                                      


离场前,请把脚步放轻一点——你也许正走在某位工匠的千针万线里。「象限计划」将继续带你游走四象限,在艺术与城市之间追踪灵感的热流。如果说栏目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那我们希望,它能够提醒您:在这个时代里,“懂得如何温柔地制造一点点没用的美”,已经是一种必要的能力了。


有人说非遗太古早,不够fashionable?那是你还没见过它在上海的“转身”——从弄堂口的老工坊穿梭进时尚买手店,从阿爷阿娘的回忆里跳进设计师的Mood Board,优雅得像一句没说出口的“我本来就不老,只是一直在等对的舞台”。


c: 家居设计师MINGYU XU作品                                          

滑动查看更多


这一次,我们要聊的是“海派非遗”,看它们如何不争风头,却总能让人多看一眼它不喧哗、不抢光,却能在生活最细微的纹理中,自带呼吸感的活着。正如卡尔维诺所说:“轻盈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抵达深处的另一种方式。”


PRADA 荣宅

x

朵云轩 木版水印



轻推黑铁门,碎石路在脚下沙沙作响,琉璃花窗将晨光筛成淡金粉末。指尖划过百年砖墙的肌理,恍惚听见张爱玲笔下老上海的呢喃与 Prada档案库皮革摩擦声在廊柱间交织。


这座荣宗敬故居自被 Prada赋活以来,始终在演绎时空蒙太奇——此刻朵云轩的千年木版水印正在西式彩玻下舒展,朱砂与群青在 Armani Privé丝绸面料上晕染出新的叙事语法,暮色漫过拼花地坪时,我数着黄铜窗框切割的光斑,突然读懂 Miuccia Prada的隐喻游戏:所谓奢侈品终极形态,或许就是让青檀皮宣纸与氯,橡胶在时空中达成量子纠缠,让每个抚摸过朵云轩木版凹痕的手指,都成为文明迭代的见证者。


c: ELLE                                                                


看到PRADA工匠与朵云轩绣娘在百年穹顶下隔空过招,一个手握西洋皮革,一位执守东方水印,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顶级奢侈早已不靠logo炫技,他们根本在进行一场跨文明的“技艺共建”。你以为他们在做联名?错了——他们在补一部断代的文化史,在用针线与刻刀缝合被时间撕裂的美学经络。


c: ELLE                                                                


而荣宅那面百年砖墙,或许才是这场联名的终极赢家。它一面藏着张爱玲式的霉冷华丽,一面挂着Miuccia Prada的神经质审美。这种魔现幻实的时空重构,已经不止是设计,它像是文化精神病史的一页幻视插图,理应写进下一版《DSM-6》。


c: Bella                                                                


那些还在说“这不就是复古水墨贴纸”的人,建议你别光看,还得摸——那层氯丁橡胶复刻的宣纸,比时尚圈爱恨情仇还更drama,边缘藏着微妙的湿度与抵抗。离场时发现联名纸袋在暮光里泛着青檀皮光泽,突然理解什么叫“老钱新风”——原来当佛罗伦萨小牛皮遇见安徽千年宣纸,连黄浦江的晚风都会自动切换成侯孝贤电影滤镜。



野兽派

x

徐行草编

滑动查看更多


草编,从上古时代走来的千年技,这个听起来像老奶奶手工课的词条,此刻在野兽派的香氛瓶旁复活成了一种很酷的时尚语言。三绞编、三叉编、打结法,全是非遗技艺的“肌肉记忆”;而每个草编包上挂着的刺绣香囊,香调有“小豆糅合龙蒿”、“艾草”、“雪松”和“广藿”,分明像是把《草木集》搬进了IP联名里。草本植物不再是乡野背景,而是成为了都市审美的一种灵魂香调。



c: @野兽派                                                                    


走进这场由野兽派和徐行草编联手策动的“植物系联名”,第一感觉像是误入了一场江南春午——没有工业味的包装纸,只有艾蒿、黄草和手工打结之间的呼吸与摩挲。编织纹理里藏着来自嘉定田间的风,一路编到都市玄关。



当PVC和人造皮开始在街头泛滥,草编用最慢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体面地回归土地”。草不是草,是人类和植物的协商结果,是文化的慢直播。看着那只被艾蒿香气晕染过的草包,我突然觉得,如果草编是一种生活哲学,那野兽派就是它的语义放大器。它教会我们:不必高喊可持续,有时一根黄草,也能把生活编得体面又浪漫。


c: @野兽派                                                                    


茉莉奶白

x

南翔馒头店

c: @NONGSTUDIO                                                                                    


一边是1900年扎根南翔的非遗老字号,一边是新中式茶饮品牌里的先锋派,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存在,在热气腾腾的竹笼与冰冷茉莉冷萃之间,悄悄完成了一次东方味觉的深度联络。


想象一下:百年馒头店里,十六褶的小笼还在咕嘟作响,窗外已经排起了为联名周边打卡的年轻队伍——一边是汤汁四溢的烟火日常,一边是手捧冷萃茉莉奶白的都市清醒梦。茶香与肉香交错于空气中,仿佛一场味觉版的都市小说,旧梦和新欢在街角彼此打了个照面。


c: @NONGSTUDIO                                                                                    


最妙的是,这种组合让“传统”从玻璃展柜里走了出来,重新回到味蕾、手心、朋友圈里:一杯奶白茶和一笼小笼包,从“吃什么”进化到“我是谁”。什么是当代的文化自信?或许就是当你啜饮一口清香奶白,配一口汁水爆裂的小笼时,能感觉自己既是食客也是叙事者。


c: @茉莉奶白                                                                              


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个上海小笼包的野心——它包得住肉汁,也藏得下时代气息。这次和「茉莉奶白」的联名,不是传统遇上潮流这么简单,而更像《饮食男女》里李安对家的注解:人间烟火最动人,情感也总是裹在最软糯的地方。


c: @NONGSTUDIO                                                                                    

谁说非遗只能供奉?它也可以被喝下、吃掉、拍照、转发——甚至,变成一次舌尖上的身份认同实验。


归龙潮

x

海派剪纸

c: 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作品                                                                


海派剪纸讲究线条精致、构图讲究,讲求的是“剪中有画、画中藏意”,而二次元游戏同样以高密度的信息与符号建立幻想宇宙。这两者一旦握手,画风就不再是“古今融合”的老套路,而是诞生出一种新派东方魔幻主义:古典图腾在像素与帧数中觉醒,美学成了可操控的武器栏。


c: 李守白,《上海人家》剪纸                                                            


点开《归龙潮》的那一刻,我原本只是想打几局日常,谁知道角色刚登场,我整个人就被画风“剪”进了另一个世界。青龙元君不再只是技能面板上的虚拟造物,他像是从一张被剪透的红纸里钻出来的神祇,衣袂翻飞,线条利落得像刚从老弄堂窗边那把剪刀下滑出来的龙形剪影。在满是粒子特效和战斗数值的游戏里,突然闯进一种非常“慢”的、但异常锋利的东方节奏——像有人把旧上海的风,藏进了角色的飘带里。



作为一名二次元手游的老玩家,我甚至开始期待有一天角色能解锁隐藏皮肤:一身剪纸拼接的黑色战袍,披风由红纸与金线编织而成。角色站在城市的天台,目光穿透霓虹下的万家灯火,眼神中写着:“这个城市的阴影,从来不会自己消散。只有那些敢于剪断黑暗的人,才能让光明重新回归。”


霸王茶姬

x

罗店龙船


罗店龙船不是“速度与激情”,而是“仪式与意象”——它们启航缓慢,水纹开场,如一部在水面上缓缓铺展的装置艺术。每一根缆绳、每一笔鎏金,都是隐喻叠加的诗行。飞檐下的北极阁、雕梁上的麒麟尾翼,甚至金线勾勒的龙须,都像是昆汀拍片时突然调色调光的一帧,在现实和神话之间拉出一条模糊的边界。


c: @林木森摄影师                                                          


我始终记得在罗店的一次偶遇:一位八旬老匠人在给船头贴金,他手稳如山,眼神却温柔如水。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在给龙船画眉。”我想这是多么诗意的职业描述。他手上的龙船就像一位着盛装的老牌贵族,在都市水面上完成一次仪式般的亮相。


我问老人,为什么这里的龙船没有锣鼓喧天的比赛?他说,哪需要比赛?我们这是在“唤龙”。原来罗店有个古老传说:这条水脉曾封印着一条守护村庄的青龙,唯有在端午龙船出水时,才能短暂唤醒它的神识——每一艘龙船,都是对这场神话的重演,一场与城市潜意识的集体连线。



而在这场联名中,霸王茶姬像是这场仪式的“文艺导演”,把龙船从传统的祭祀图腾变成了新的时尚符号。印着节庆纹样的奶茶杯,竟意外地为龙船赋予了轻盈的调性:一只手握奶茶,一只手扫二维码打卡龙船巡游,节气的文化就这样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次生传播。你甚至会怀疑,这条“青龙”,是不是早已悄悄开了个抖音号。


c: @霸王茶姬                                                  


当非遗技艺遇上都市美学,传统就不再是历史的回声,而是一场关于造型、态度与表达的当代演绎。谁说神话不能走秀?在罗店,连水波都学会了走猫步。






「象限计划」用当代设计的语法解构空间秩序,用艺术家的直觉对冲日常的逻辑。你会在工业遗址的锈迹里读到一场未完成的舞台剧,在镜面装置的反光中,瞥见一座城市关于身份的密谋。它不急于归类自己是展览、行为还是装置——因为真正有趣的东西,从不肯被归档。


它像是从加斯东·巴什拉的梦境里走出的空间体,一脚踩在现实的钢筋混凝土上,一脚悬在诗意的云朵间;像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缓缓移动的光影,在旧厂房的穹顶与观者心跳之间偷偷架起一座桥。它不属于任何学科,也不为潮流代言,而是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持续撬动城市的潜意识,让那些沉睡的空间情绪被重新召唤、重新命名、重新爱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