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分享」: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开箱”?

2025-06-04


十八年前,用户名为 “unboxit” 的网友在 YouTube 上发布了一段《诺基亚 E61 开箱仪式》的视频——据说,这是互联网上最早的博主开箱影片。在短短一分钟二十六秒内,他打开一个白色包装盒,拿出刚上市的手机,展示其全部配件。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意外地引发了一种新的观看习惯,也是一种文化转向:拆开、展示、揭示,将私人时刻转化为公共经验,让“未知”变得可被共享。


©️:互联网上最早“开箱视频”:1992年拍摄的一段介绍松下家用录像机的影片,视频中一名男子拆箱、组装并试用设备,就像现在的开箱视频一样。


©️:YouTube上最早以用户视角发布的开箱视频是 2006 年 6 月 12 日上传的诺基亚 E61 智能手机开箱,全片仅 90 秒,却开启了“开箱”这一全新观看模式的先声。


最初,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科技领域,人们在屏幕前见证最新设备的“出场”;随后,它延伸至时尚、美妆、玩具和奢侈品,在光线更好、剪辑更快的镜头中,不断强化对“新鲜感”的渴望。而进入近年,开箱视频不再只是关于产品,而是转向一种更抽象的结构:随机盲盒、失物包裹、无人认领的箱子,观众不再在意里面“是什么”,而是沉浸在那个“还不知道”的瞬间。


©️:Spell your Name with these Objects, Jasminka Ban, 1977.


开箱的本质,从来不是为了拥有某物,而是制造一种“即将揭晓”的张力。这种张力,与艺术的观看经验惊人地相似。艺术不是答案的陈列,而是一个过程:一层一层剥开所见,进入所思,最终触及某种更隐晦的东西。我们面对一件作品,就像面对一个未贴标签的盒子——你知道它有内容,但不知道那内容会如何改变你。



这种“延迟的满足感”,在节奏加快、图像过载的当下显得格外稀有。像公认的“欧洲顶级艺术博览会”之称的ARCO(ARCO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其现场往往信息密集、节奏迅猛,作品在短时间内被浏览、被判断、被遗忘今年的ARCOlisboa(5.29-6.1),其策展项目的主题为《OPENNING》,而策展人却尝试减缓这一“openning(打开)”过程,创造一个更接近“开箱”节奏的空间:慢一点,轻一点,不要急着知道。



开箱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节奏:不以即时理解为目标,而是接受不确定、保留悬念、欢迎错位。在这一语境下,我们重新回看一些作品——那些不靠视觉强度博取注意力、却在细节中暗藏层次的创作;那些不一眼“新”,却在观看过程中慢慢显现出自身张力与时间关系的语言;那些如同封闭容器般存在,等待被认真打开的实践。它们是今天最需要的提醒:在信息爆炸的世界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次真正的“开箱”,进入一段值得被延长的观看。



在视觉日益饱和的当代文化中,“开箱”作为一种动作,既关乎揭示,也指向想象的激活。Alex Frost 的《Wet Unboxing》系列将这一网络行为推入荒诞语境——他在泳池中打开包装食品的视频,既戏仿消费主义的仪式感,也呈现出“开箱”在脱离实用目的后的纯粹观赏价值。


©️:Alex Frost, Wet Unboxing (2019), Wells Projects, London.


而日本艺术家 Ay-O 的《Finger Boxes》更早地实践了感官上的“开箱”:手指伸入看不见的空间,触碰未知的质感,激发心理层面的想象和紧张,这种经验并不依赖视觉,却构成完整的“揭晓”。


©️:Ay-O. Finger Box Set (No. 26).  1964.  


Rachel Whiteread 的《Embankment》则从“盒子”本身出发——她使用成千上万个塑料模具还原纸箱的内部空间,把那些曾经承载物件的空壳堆叠为静默的纪念碑。这些无法开启的“箱体”,似乎在强调缺席与记忆的存在。


©️:Rachel-Whiteread, Embankment, London


而 Ingrid Bachmann 的《Portable Sublime》则将展览本身变成一系列“开箱”行为——每件作品都藏在旅行箱里,等待观众亲手揭晓,延续着那种关于“未知”与“发现”的感性节奏。


©️:Ingrid Bachmann, Portable Sublime


不仅是艺术实践,在建筑设计与空间美学中,“开箱”同样是一种重要策略——它不仅体现在物理结构的开启,更关乎对空间认知的渐进式引导。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在多个项目中运用“包裹—揭示”的节奏感,例如他为浅草文化观光中心设计的立面,通过层层堆叠的“盒状”体块,在视觉上模拟开箱般的错层递进,强调从街道走入建筑内部的探索性。而荷兰事务所MVRDV的设计往往将建筑视为可打开的容器,例如《The Couch》项目将建筑主体抬起,创造一种仿佛从底部打开的“结构裂口”,邀请人们穿行、窥探、进入。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MVRDV, The Couch


这一“开箱式”策略在博物馆和展览空间尤为常见。英国建筑师David Adjaye在卢旺达基加利基督教大屠杀纪念馆的设计中采用类似的空间展开逻辑,观者被引导穿过一个逐渐展开、由暗转明的通道,体验如剥开记忆之匣般的旅程。这里的“开箱”不再是关于物件的展示,而是成为情绪、历史与身体经验的结构化路径。


©️:建筑师David Adjaye


在“开箱”这个动作不断演化的当代语境中,我们看见它早已超越了最初的产品展示,成为一种审美机制、空间策略与观看姿态。从网络视频到艺术创作,从建筑设计到感官经验,它所唤起的不是“知道了什么”的满足,而是“尚未知道”的张力。在这个张力之中,我们学会如何放慢观看的速度,接受复杂与不确定,重新与世界建立一种更敏锐、更具开放性的关系。《SIXMODU》的全新艺术栏目正是基于这一观察出发,致力于用更专业的眼光解读展览与日常的关联,辨识当代文化中的微妙转向。从此刻起,让我们一起重新打开那些看似熟悉却未曾真正理解的“盒子”。









「象限计划」用当代设计的语法解构空间秩序,用艺术家的直觉对冲日常的逻辑。你会在工业遗址的锈迹里读到一场未完成的舞台剧,在镜面装置的反光中,瞥见一座城市关于身份的密谋。它不急于归类自己是展览、行为还是装置——因为真正有趣的东西,从不肯被归档。


它像是从加斯东·巴什拉的梦境里走出的空间体,一脚踩在现实的钢筋混凝土上,一脚悬在诗意的云朵间;像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缓缓移动的光影,在旧厂房的穹顶与观者心跳之间偷偷架起一座桥。它不属于任何学科,也不为潮流代言,而是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持续撬动城市的潜意识,让那些沉睡的空间情绪被重新召唤、重新命名、重新爱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