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设计上海 2025”,以美学之名重新定义人类福祉

2025-06-10



作为中国设计界一年一度的重要节点,第十二届“设计上海”以“人性化设计”为题,汇聚了来自全球2600余个设计品牌与超过64万名专业观众,在盛夏的上海世博展览馆搭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设计场域。


SIXMODU受设计上海邀请,对“设计上海 2025”进行深入报道,希望借此挖掘设计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回应技术进步、生态诉求与社会变革。





从材质到工艺,从空间构造到使用体验,设计不再只是形式语言的演绎,而是积极介入现实议题、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的工具。


在展会现场,家具、灯具、厨卫系统、智能设备、生活方式配件与前沿材料之间彼此联动,呈现出设计如何在功能与情感、效率与美感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这一点在设计史的发展中早有迹可循。从19世纪呼吁回归手工艺、关注工人福祉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到20世纪现代主义致力于以理性设计改善大众生活,设计始终在回应人类福祉的需求。


正如设计思想家维克多·帕帕内克(Victor Papanek)所强调:“设计,若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那它便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当代社会面临生态危机、城市焦虑与健康挑战,设计也被赋予了更深的使命——不仅是创造美的物件,更关乎重塑人与环境、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届展会特别策划六大单元,从强调跨界实验的“新开物Neooold”,到以材料为切口的Re:Materialize,各板块聚焦环保、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等议题,呈现出当下设计如何回应全球语境中的关键挑战。


同时,三大高峰论坛邀请了200余位设计大咖现场对谈,围绕社会福祉、健康人居和材料创新展开深度的交流。






本期内容将聚焦

“设计上海”的六大特别单元

从策展结构与观念维度出发

梳理其所映射出的设计趋势与文化走向




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设计美学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观察社会变革、洞察创意方法的窗口。SIXMODU尝试以Z世代与千禧一代的复合视角探索设计如何与时尚、艺术、科技、文化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推动新一代设计思潮的生成与发声。



©️:日诵家居RESONG




新开物

Neooold



静观众妙

回归创作本源



由设计师陈旻发起的“Neooold新开物”,在2025年迎来其第六个年头。本年度主题“静观众妙”,指向一种从内在出发、沉潜于技艺与材料的精神状态。


面对信息与速度主宰的时代语境,“新开物”引导观众放慢脚步,从“观看”回归“体察”,从物件的外观回到物的生成逻辑,重新理解“手工”所承载的文化与心性。



©️:设计师陈旻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近二十位青年工艺家参与创作,他们以大漆、陶瓷、金工、编织等非遗技艺为媒,呈现出一批承古而不守旧、以新意延续传统的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并非单纯地重复技艺,而是深入手工的精神结构,在对技艺的体察中注入当代语言。



©️:NANFANG STUDIO 囡方织造



比如,大漆这一源自天然漆树汁液的材料,需日复一日打磨才能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肌理,其“慢工”的时间性本身,便是一种对抗即时消费文化的姿态。





©️:YQ LACQUER 乙桼



相较于西方当代设计史中,自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反工业化”手工热潮——例如意大利“孟菲斯集团”(Memphis Group),用工艺挑战现代主义理性、强调形式自由,Neooold的实践路径更深植于东方文脉的“养成”逻辑。


在这里,设计不再只是形态的构成,而是与地域、物性、时间和创作者自身气息相互交融的有机过程。



©️:Tired birds 倦鸟作器(左),SEEDINGYJ 拾金(右)



“新开物”既是对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开物成务”精神的现代化致敬,也是一次以非遗之手连接当代设计语境的实验。


展览现场,观众得以在静谧的空间中,与这些诞生于“慢”之中的器物进行一对一的凝视和感知,重新理解物之为物的温度与灵魂。



©️:YQ LACQUER 乙桼




Collectible Design

& Art




设计与艺术

的边界模糊之处



在居住美学不断深化的当下,设计师不再满足于功能性的空间解决方案,而是倾向于通过艺术品激发空间的情感温度与精神维度。从壁面上的绘画,到雕塑、装置、摄影及手工艺,艺术逐渐成为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场域构成”,指向一种更为个性化与诗意化的生活方式。





“Collectible Design & Art”单元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应运而生,集中呈现一系列介于艺术与设计之间、既具收藏价值又拥有审美实验性的作品。它延续了20世纪下半叶“设计艺术化”的潮流——从意大利Radical Design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设计画廊”(Design Gallery)机制,设计品逐步挣脱纯功能定位,转而成为具叙事性、观念性乃至哲学性的“可用艺术品”。





在此次策展中,观众可看到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与家具、灯具、空间道具跨界交融。


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空间的美学张力,也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之间构建起协作共生的平台。





在艺术商业化日益成熟的今天,这一板块也回应了“如何在设计系统中为艺术留出自由的空间”这一命题。


遗憾的是,本次“Collectible Design & Art”展区因其特殊的策展机制,暂不对公众开放,仅面向业内专业人士与藏家开放预约参观。





SIXMODU将以媒体身份,借助一手获取的图文资源,带领大家探访这一对外未开放的展区,让读者一窥其面貌,探其一隅。


我们相信,哪怕只是视觉的片段,也足以让人感受到跨学科实践如何为设计赋能——使设计既扎根现实,又不断探寻其边界的艺术可能。







Made in

JDZ



工艺万花筒中

的传统与创新


景德镇,这座千年窑火不熄的手工艺之城,自宋代起便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驰名中外,成为“陶瓷之都”的文化象征。明清时期,这里不仅是皇家御窑所在地,更是连接世界与东方审美的海上丝路枢纽。在中国工艺美术中,景德镇瓷器始终是一种集技术、文化与哲学于一体的典范,其胎釉工艺、青花绘制乃至制瓷流程,皆蕴含着“天人合一”与“物我交融”的东方哲学观念。





2025年,“Made in JDZ”以“工艺万花筒”为主题,以万花筒为象征,寓意工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碎裂与重组的动态美学。





策展人冉祥飞携手多位陶瓷、金工、漆艺等领域的青年工艺创作者,通过“J-JunctionD-Diverse 多样性、Z-Zone 区域”的结构理念,尝试在文化遗产的深层根系中提炼当代表达的养分。


展览意在打破“非遗即固化”的刻板印象,让传统工艺从博物馆语境中走出,进入当代人的生活现场。




展览现场通过五大板块——品牌展览、工艺罗盘、三大主题屋(茶之屋、酒之廊、食之所)、未来工艺商店与论坛区,勾勒出一个跨越时间维度的“生活图景”。




“茶之屋”不只是展示茶器,更是当代茶文化的生活演绎;“酒之廊”借助了器皿对“待客之道”的精神延展;而“食之所”则通过器物呈现食物之外的家族记忆与感官层叠。




“工艺万花筒”不仅是一种美学隐喻,更是一种方法论。在这里,碎片化的传统不再被视为断裂,而被重新排列组合,成为新的视觉秩序。


这种逻辑在当代设计史中亦有回响,例如荷兰“荷兰设计”中的Droog Design就曾强调以碎片和修补构建新的叙事秩序。“Made in JDZ”呼应这种跨文化的重构精神,以东方材料与技艺为基础,构筑面向未来的工艺语言。





在全球语境下,“Made in JDZ”不再只是“Made in China”的标签延伸,而成为“Crafted in Culture”的新主张,既向历史致敬,也向未来发问。






Beyond Craft

Japan



日本匠心与

美学的新视角


日本设计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语境中保持独特性,源于其深植于生活哲学中的“物哀”(mono no aware)、“侘寂”(wabi-sabi)等美学思想。





这种审美并不强调华丽或标新立异,而是在质朴与静谧中,体察物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由此延展出的工艺精神,既是技艺的精进,也是生活方式的凝练,它要求创作者在时间的深流中反复打磨,将情感注入器物,让“物”本身拥有内在的温度。





“Beyond Craft Japan”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根基,从材料与技艺的层面出发,向观者呈现日本设计如何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本土性。


无论是以天然材质制作的木器、纸品,还是融合现代工艺的陶瓷、金属与纤维艺术,这些作品背后都体现出一种时间的累积与人性的节制。





而在“Japan Brand × Craft”和“Japan CMF LAB”等板块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风格化的东方意象,而是一个深具反思力的工艺体系:它既面向数字时代、响应技术挑战,也始终不忘对自然、材料与手作技艺的敬畏。





在与中国文化的对话时,日本设计展现出一种“相异而共振”的智慧——彼此共享东亚的哲思土壤,又各自发育出独特的设计语言。


正是在这种并置之中,我们得以从中发现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中间地带”,一种开放而复杂的美学路径。





由此也回应了今日设计界对“未来材料”“慢制作”与“日常美学”的重新关注。当大众设计日益趋向视觉冲击与功能最优化之时,日本的“造物”反而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设计是否仍能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载体?





Re:

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

——设计的材料回归



在高速消费与信息爆炸的当下,设计早已不再只是形式与功能的叠加,而是回到根本之问:设计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Re:Materialize 材料美学趋势展”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应运而生。它提出了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设计路径——将“材料”放回创作最初的逻辑起点,即“材料设计前置”(Material-First Thinking)。





过去,材料常被视为设计的工具,是在概念与造型确定之后的“配角”。而如今,在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社会情绪等多重挑战之际,材料被重新定义为思想的载体、情绪的触媒与文化的介质。


一个真正具有洞察力的设计,不仅要形之于外,更要质之于内——通过与材料的深度对话,唤醒感知、唤醒责任,也唤醒创作的本源。





本次展览由融设计图书馆与设计上海联合策划,邀请来自艺术、工业、建筑、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以“刹那欢愉”、“未来庇护所”与“中和共生”三大趋势为灵感线索,在材料的选择、组合与变形中展开实验性探索。







“Re:Materialize”不是在宣扬材料的“新奇”,而是在重申一种被忽视的常识:伟大的设计从来不是以材料为终点,而是从材料出发——材料不再只是“物”,更是观念的生成器,是人类与自然、技术、文化之间对话的媒介。透过它,我们得以重新书写设计的时间线,从“结果论”走向“发生论”,从“观看”走向“存在”。






Materials

First



触摸材料

的生命故事


在“Materials First”展区里,“触摸”这一过程被赋予更为直接和具象的形。策展人 Chris Lefteri借助两面弯曲的墙面,让材料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观众沿着墙面行进,手指所及之处,是金属的冷冽、木纹的温润、纤维的细密;更是材料从原始状态到最终用途的生命轨迹。






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触摸”曾是工艺时代不可或缺的感知工具。包豪斯强调“素材的真诚”,意在让设计回到材料本身的属性,而20世纪中后期的“材料实验主义”则开启了材料与概念之间的互动路径。





在这一展区中,“触摸”成为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通向设计本质的路径。材料不再沉默,它们在手掌中诉说着被加工、再生、想象的过程。


从“木之语”到“数字梦境”,从“感知叙事”到“末世寓言”,六大类别构成一个关于材料语言的世界。每一块样品都像是时间的切片,记录着物质与文明、技术与情感的交汇瞬间。





透过“触摸”,我们靠近材料,也靠近一个更加鲜活、有机的设计思维。设计由此回归经验与感知,在指尖的温度中,构建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径。





在《设计上海 2025》的多重维度中,设计不再是功能与美感的拼图游戏,而是成为一种系统性语言——它连接材料科学与生态伦理,交织工艺技艺与数字技术,在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创新的语境中持续演化。





设计的边界被重构,其角色也从形式制造者转变为复杂世界的译者与介入者。





SIXMODU在本届展览中关注的是那些超越风格标签的“过程智慧”与“感知策略”:设计如何与气候现实对话、如何嵌入城市微循环、如何激活社区共生?


我们相信真正有影响力的设计,不只是视觉上的“被看见”,而是能被感知、被使用,甚至被质疑的存在。





站在Z世代与千禧一代交汇的文化转向点,设计不再是单一解答,而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在一次交互中,在一块再生材料的肌理里,或在某种算法生成的曲面结构中,未来设计的可能性正悄然生长。


它或许不再强调“快”,却在悄然构建一种面向生态、公平与共感的“慢”未来。





分享